我院成功举办“AI赋能学科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”论坛
3月14日,文学与传媒学院在格致楼823会议室举办“AI赋能学科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”论坛。学院党委书记欧阳珍、副院长陈代云(主持行政工作)、副院长张玉苹出席会议。论坛由学院副院长覃永县主持,中文系主任邓国琴、新闻系主任温雅及各教研室主任等7位发言人先后发言并参与讨论。
本次论坛集中讨论了人工智能(AI)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教学内容、方法和评估标准的潜在影响,展现了AI如何助力教学创新和提高教学效率,同时也关注了由此带来的知识原创性、师生互动质量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。论坛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,倡导利用AI推进教学创新,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应用AI工具,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。研讨还深入探讨了AI在学科专业建设、课程设计、教学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的应用,以及其对未来教育模式的可能变革。
论坛指出,AI技术正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。在中文、新闻等学科中,智能工具已实现教学资源整合、个性化学习推荐及自动化评价。与会人员一致认为,AI技术在赋能教学效率提升与教育个性化探索的同时也伴生挑战。AI易导致学生依赖自动生成内容,形成路径依赖,削弱原创思维;同时,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及教育公平性问题亦需重视。对此,学院提出拟建立“技术-人文”双轨机制:一方面强化教师AI素养培训,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增加深度阅读、情感表达等非技术环节,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。
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,中文系系主任邓国琴提出,应基于AI技术发展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边界和知识结构,构建“传统+创新”的学科发展新格局。新闻系系主任温雅强调,新闻传播学科应加快数字化转型,将算法素养、数据新闻和智能传播等内容纳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张玉苹建议,应推进学科理论与AI应用的双向融合,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教学案例。
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论教研室主任覃觅老师通过AI生成《小石潭记》三维知识图谱,展示了学生如何直观分析文本结构、情感脉络与教学设计。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申宾认为,AI内容需重构评价体系,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。新闻学教研室主任陈丽如认为,在新闻专业中,AI虽能高效完成信息挖掘与内容生成,但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度理解“新闻温度”,通过真实采访传递人性光辉。写作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彭丽萍认为,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则应尝试融合AI工具与生活化写作,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创作,避免技术代劳导致的表达空心化。
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张玉苹倡导教师申报AI相关课题,聚焦自然语言处理、教育大数据分析等方向,以AI驱动学科前沿探索,拓宽就业领域,推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。她特别强调,应构建“学科+技术+应用”的科研创新体系,促进学科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。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覃永县补充指出,要将AI教学应用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,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改革路径,打造适应AI时代的学科建设新模式。
副院长陈代云在发言中指出,面对AI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,我院应从全局视角进行前瞻性布局,将学科专业建设与AI技术融合作为学院战略发展重点。他强调,要通过系统化设计,构建一个以AI赋能为核心的“四位一体”学科发展生态圈:一是学科内涵与特色重塑,寻找人文学科在AI时代的独特价值;二是课程体系创新重构,以模块化设计适应未来人才需求;三是实验平台协同共建,搭建AI应用实践共享空间;四是师资能力梯队培养,打造一支懂AI、会用AI的教师队伍。他指出,学院应立足现实,稳中求变,通过“内生+外引”双轮驱动,实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的有机统一。
学院党委书记欧阳珍在总结讲话中从战略高度阐述了AI时代文科教育的使命与愿景。她指出,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,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。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,我院应秉持“守正创新、融合赋能”的发展理念,系统构建“三链融合”的文科教育新范式:即知识链重构、能力链提升与价值链延展的有机融合。她进一步阐释,在知识层面,要打破学科壁垒,促进文理交融;在能力层面,要超越工具应用,培养学生数字思维与人文思考的双重素养;在价值层面,要引导师生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情怀,用科技赋能守护文化根脉。欧阳书记强调,学院将从师资培养、人才培养、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全面规划,推动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科教育体系,为培养“人文知识扎实、数字素养过硬”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,为学院在AI时代的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,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(作者:韦金妮 拍摄:韦金妮 校对:王立红 审核:欧阳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