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谷讲坛】第六期:西南大学杨怀源教授做汉语史研究专题讲座
4月23日晚,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怀源教授在我校东区弘毅楼1-205室报告厅做“汉语史研究中的默证问题”的专题讲座,会议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代云主持。
杨怀源在开场讲解了《杜培武案》典型案例,从而传达了默证的原理,以事例柳掞藜发表《读顾颉刚君〈与钱学同君论古史书〉的疑问》、胡董人发表《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》来诠释默证的定义。其中,他讲到张荫麟发表《评论人对中国史之讨论》对顾颉刚的论证进行过批评。还分析了历史真实不等于典籍的记载,从浅入深地说明了历史认识本质上乃是三极思维活动。他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摘选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,骓不逝兮可奈何”来论证历史记载的真伪性辨别。
杨怀源还举例讲述了汉语史研究中的默证误用,例如,未找到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就判定甲骨文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,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发现复辅音就强调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的遗存,这些都是默证的误用。为了论证对“王”的考释的看法,他引用了孔子、俞樾、徐中舒、胡厚宜、吴其昌等人对这个问题的相关论述。他还从赵元任先生对王力先生著成的毕业论文《中国古文法》的批语“言有易,言无难”来谈做汉语史研究的治学态度。杨怀源表示在分析默证问题时要注意系统性,注意历史比较法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他的讲解生动形象,深入浅出,让大家对汉语史研究中的默证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在提问交流环节中,17汉语言国教专业梁灵提出:如何深入地去理解默证问题的解决方法?16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:汉字与汉语有什么关系?对研究默证问题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学术精神?杨教授针对她们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给予了相应的建议。(文/林小霞、桂小娟 图/罗妮、李星朝)